Skip to main content

合作代表了平衡自我與他人需求的能力。一般人以為,孩子聽從大人指令就叫合作,但其實那是服從。真正的合作代表齊心協力-雙方都滿意的施與受。要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,應先讓孩子了解,父母的要求與規定是以大家的利益為出發點。

三歲前的合作行為是從下列方式形成:

  • 三個月大的嬰兒醒來,哭著要喝奶。母親一面把盤子放進洗碗機,一面說:「小乖乖我馬上來,我知道你餓了。」嬰兒安靜半晌並吸吮手指,他知道自己的需求很重要,有人會滿足他,但有時要等一下。
  • 十四個月大的幼兒把洗衣籃裡的襪子拿到另一個籃子裡,奶奶說:「多謝你幫我分好衣服,來看我用洗衣機吧,我抱你起來按開關。然後我們就可以去散步了。」幼兒從中學到身為家中一員要幫忙作家事。
  • 兩個三十個月大的幼兒在沙堆裡找一把紅鏟子,搶成一團,哇哇大哭,每個都嚷:「是我的!」其中一人的父親前來,拉開兩人,告訴他們可以一人負責堆沙,另一人負責鏟進桶裡。孩子學到如何化解衝突,處理失望情緒,藉著遊戲建立合作關係。

幫助孩子發展合作技巧並體會合作好處的方式:

輪流

六到九個月大的嬰兒與人互動開始變得有來有往,他們也學著模仿;此時與嬰兒玩耍最適合學習「輪流」的方式。你把積木放進桶子後,讓他有時間模仿你;輪流把東西放進桶子,再倒出來。年紀大些可試試輪流拼圖,或玩形狀配對。要收拾玩具時,進行最後一個遊戲-輪流把玩具放回架上。這是很好的機會,讓孩子發掘合力完成任務的樂趣。

解釋規定與要求背後的理由

三歲幼兒大多能運用語言並聽懂簡單的解釋。父母可以強調一切規定是為全家好,「我們一起來整理,這樣玩具不會掉,下次玩很容易找到。」「你幫我拿髒衣服去洗,我會快一點洗完,那就可以玩了。」

用多點時間來解決問題

協助兩歲或三歲大的幼兒面對日常會碰到的問題,鼓勵孩子採取合作方式。下面步驟可教導孩子找出方法解決問題:

  • 說明難題。「你想畫牆壁,可是媽媽說不可以。」
  • 發問誘導。「還可以畫在哪裡?」
  • 試著提出解答,以兩種你能接受的方式-畫在白紙或紙箱上。如果孩子堅持要畫冰箱,你要設個底限,「蠟筆先收起來,等我們找到對的地方才能畫。」

接著轉移注意。多數幼童需要引導,才能找出可行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欲望,「你可以在冰箱上玩字母磁鐵。」

盡早一起做家務

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合作。你們可以一起擺餐桌、收玩具,洗車子。點出合作的好處,「看,我們很快就擺好餐桌了。現在我們飯前有時間讀故事書呢。」「哇,跟你一起洗車好好玩,你好會刷車呢!把車刷得好亮好乾淨!」

稱讚合作得來的成果

明確告訴孩子,他的努力有何重要性。這讓孩子認識並看重自己的能力。「你把全部白襪子都揀出來配對了,這樣我就可以洗快一點。現在我們有時間玩了。」「你把書排上書架,現在看得很清楚吧?你想選哪一本來讀?」

提出建議,而非硬性規定

建議能引導合作;命令卻會引人反感。「天氣好冷,我們要戴帽子。你想幫忙戴,還是自己戴?」這比起光說「去戴帽子,」會獲得更好的回應。

堅持規定,但要給孩子選擇空間

「睡覺前要刷牙,你要刷好再來讀故事書,還是先讀再刷?」當然,孩子幾乎都會拖到最後才刷牙,這麼一來他們還是選擇了守規矩。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利,這種尊重培養出合作態度。

媽媽們信賴JOHNSON'S®,永遠給寶寶極致溫和的呵護

我們致力於與媽媽們、醫療專家和科研人員合作,確保我們的產品能在安全、品質和護理方面不斷實現最高標準。

回到頁頂